新水墨繪畫成當代亮點

新水墨繪畫成當代亮點|香港國際古玩與藝術品博覽會
今藝術 |2009-11-11 |第206期
文|陳沛岑

第五屆的香港國際古玩與藝術博覽會(HKIAAF)於10月3日舉辦,一連四天的展會再度與蘇富比的秋拍預展、拍賣同期舉辦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觀者在看完蘇富比的預展後,搭乘電梯上樓即可抵達博覽會展場,乘著地利之便,企圖藉此吸納、擴大人氣與買氣。惟今年或因為展期遇上中國國慶連假、中秋,許多人都趁假期出國渡假去了,在週日午後拜訪藝博時,會場顯得有些許冷清。幾位參展者表示今年參觀者明顯少了很多,但慶幸的是VIP晚會開幕時仍有許多本地、海外藏家出席。

今年共有54家來自海內外的畫廊參展,展地佈置得落落大方,但展品以古代藝術如青銅、瓷、玉器、工藝精品、家具為主軸,當代藝術的展位僅17家(佔31%)。比起去年68家的參展單位(古代藝術40家,當代藝術28家),今年展會規模縮小了20%,並且縮水的主要是在當代藝術的部份,如去年曾參展的漢雅軒、韓國的表畫廊、CAIS畫廊今年均未參加。官方宣稱展會期間吸引了1萬6500位參觀者,成交額近2億3千萬港元,旦據悉以古代藝術類別的成交較為可觀,下僅就當代的部份提出觀察。

聚焦香港當代藝術

在當代展區中,香港古玩藝博與其他地區舉辦的藝博會相較之下,特別突出的特色即為它聚焦呈現了香港一地的藝術表現,企圖喚起觀者的關注,如主辦單位特意免費邀請香港藝術館、培育出許多知名藝術家如石家豪、周俊輝的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協同參展,給予或許還未被商業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在學創作者曝光的機會,除具教育推廣的意義,也讓觀者在其中尋寶。

今年香港藝術館除帶來朱德華關切環境污染、帶有諷諭省思的人造地景之攝影展,並以文件輸出形式陳列今年「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10位得獎者作品,雖然後者主以文件形式展出的效果並不好,觀者並不能實際親見、感受多數藝術家的創作,但仍讓人了解原來這獎項舉辦已有34年,達一定宣傳目的,並同時給予觀眾一些進一步接觸的線索;今年入選者中有幾位特別有意思的藝術家,如鄧國騫延續現成符號拼貼運用的創作方式,在《木目島相簿》計畫中,透過Google圖片搜尋器以特定的關鍵詞如樹、海、風景、人、城市在互聯網上進行超過100張的相片蒐集,再將相片貼於玻璃板上進行雕刻,在一層層重疊的玻璃顯像裡,他藉由組構網上近百位處在不同地域的無名拍攝者的不同角度,建立了一個其實不確實存在、充斥著與現實歧異矛盾的世界,一個某種程度上由Google所建構的地方,一個他稱之為「木目島」的地方。

另一方面就銷售而言,香港本地藝術家的作品有不錯的成交表現,如以推廣香港當代藝術著稱的「嘉圖現代藝術」呈現多樣、多元風格的作品,如有李展輝的變形雕塑、李寶怡細膩的剪紙藝術、梁嘉賢融合幽默與對當代現象提出調侃的水墨作品,展會期間梁嘉賢的《搖動豆湯》(Waving Peasoup)、《嘆氣城》(Sigh City)、石家豪的《香港雙子星大樓》、周俊輝的《城市20》均成功售出,價格在10萬港幣上下,買氣、人氣均佳。Galerrie Ora-Ora 以類個展方式呈現文鳳儀的作品,藝術家以金屬編織、雕塑的形式將對其私人具有特殊意義的衣著飾品,如小孩穿的衣鞋、自己的高跟鞋、手提包做轉換創作出命名為《編織親密(身體線)》的系列作品,表露細微的情感、自身從女孩成為母親心境上的轉換與生活感觸。其中一件尺寸最大、放在展會走道上如禮服般的銀線編織雕塑,讓許多觀眾爭相合照,作品也已售出;該藝術家其他在展位上的作品截至開幕第二天也已售出5件(作品依大小不同在3萬至10幾萬港幣間)。

而剛開業沒多久的One Square Foot Gallery則帶來定居香港的兩位攝影藝術家馮建中、廖綺玲的作品,馮建中的風景系列作品以自然的林木為主角,但刻意在影像上製造多重曝光、搖晃不定的朦朧、迴眩感,彷彿讓人觀看一個充滿著不確定、不穩定卻又天光交錯的詩意世界,藝術家的《2006-04-15, T18:06:25》曾作為香港蘇富比今春亞洲當代藝術拍賣圖錄封面(成交價為5萬港元);在博覽會第二天也有2件作品成交,畫廊協同創辦人范潔如表示,蘇富比把香港藝術家納入拍賣的確讓買家對當地個別藝術家的關注增加。

相對於大多數價格較高的中國資深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在10萬港元上下的香港藝術家作品,在博覽會中成交表現反倒突出。例如老牌的抱趣堂帶來的陳逸飛的系列作品(價格依不同媒材、作品大小由5萬至295萬港幣不等)、剛搬新家的藝倡畫廊帶來的趙春翔、丁雄泉、朱德群、趙無極等人的彩墨作品,截至展會結束前兩天尚無特別顯著的銷售成績。針對單價較高的現當代作品,或就如同抱趣堂經理指出的「詢問的人多,但買的人少,市場多受金融景氣的影響。」

新水墨繪畫引人注目

另一方面,博覽會講座特別請來兩位四川美術學院的藝術家郝量、余洪波與上海美術館研究員盧緩進行一場名為「新傳統:在當代與鏡中水墨畫體格的轉變」的演講,主要講述水墨畫自漢代起至近代在不同時期的變革、藝術家關注方向的改變,以及水墨畫外延擴展的可能。而實際在博覽會中最讓人興奮的是,許多新水墨繪畫的作品令人眼睛一亮,使人親見許多70至80年代出生,年輕一輩的創作者如何以傳統的媒材創作出具當代語境的作品與其中可能的試驗。

如Galerie Ora-Ora帶來7位已畢業或還正就讀於四川美院中國畫系的藝術家作品,有曾國慶完全打破傳統水墨的筆法、審美標準,以身處的黃桷坪一地之城市街道為畫作主景,勾勒出在一個個黑白繁華的城市街景,其中人滿溢於圖像上,以青年人、擬人化的動物為主(如《舞法自拔》),作品並非中心聚焦,而是每個角落都能成為焦點,每個角落都有事件在發生,類插畫般的表現結合現實人物、事件的觀察與虛構的想像,營造出充滿活力的圖景,作品訂價在5萬港幣上下,在場中售之一空。孫文的作品如《冬至》則似若能讓觀者藉著凝視藝術家一段段對過往的朦朧回憶,感受當中的緬懷與難言的失落。生於成都,作品在過去曾過得許多學院大獎的郝量,則在絹本上作畫,但加以融合不同形式的呈現,如在《尋找李公麟》一作中藝術家描繪了一男子騎在馬上,看似無奇有宋畫古風,但馬上的人身著的是一帶16世紀服飾風格的衣物,並且藝術家在透明的外框玻璃板上於人物的臉部畫上了一骷髏頭,透明的隔板疊在絹板上產生了特異的效果,也加深了作品中時間性的矛盾,見藝術家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企圖力求創新的心意。幾位展出藝術家皆有銷售佳績,部分作品幾乎均售罄,紅點遍布展區,也有作品已下架打包中。

香港非營利的空間「藝術公社」的展區中以策展概念呈現「水墨當代:回歸實驗」展,9位藝術家的作品演繹了當代水墨在樣式、觀念上的多重可能性,如甘志強的《景.內外》則以壓克力板作了一個似鳥籠般透明盒,在四面盒上繪上松樹,盒內放置類木材形象的斷骸。梁巨廷的《接引》甚至在山水景物上頭加了帶抽象線條的霓虹燈管,但可惜的是,現場霓虹燈未能開啟,主辦單位可能怕電線、作品意外走火,要求展出單位關掉安置的插頭。而藝倡畫廊裡王天德結合山水畫與運用香火燒製出的書寫作品《數碼系列》(Digital No.09-sa-34,訂價7萬至8萬港元之間)也引發許多觀者的詢問與好奇。

不同的策略思考

除此之外,今年當代區塊的展覽者中,成立至今第17年,老字號的季豐軒以兩大展位分別呈現一融合中西藝術家的雕塑群展與薛松個展。畫廊負責人季玉年坦言,雖然目前股市好但整體經濟狀況並不好,連帶藝術市場仍受影響中,但她還是選擇參加以鼓勵在地博覽會的舉辦,申請的展位不但沒有縮水,反到還擴大,她認為在過去市場好的時候畫廊有可觀的獲利,就算面對低迷的景氣展覽還是要照辦、博覽會還是要參加,只是可以採取不同的策略,如中國當代市場現在還在調整階段尚不明朗,過往高端的藝術品現在其實畫廊也面對到訂價上的考驗,她自己也還在尋找答案與當中的平衡點,因此這次便不選擇呈現高端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反而趁這個時機推薦她心中覺得優秀、價位仍可親的藝術家作品。其特別策畫了一個雕塑展區,展區佈置也相當用心,如在正面的入口兩旁擺置的是中國藝術家高孝午兩個彎身鞠躬形象的銅雕作品《後標準時代─瘦男與瘦女》,迎接觀者走入展區,迎面而來的是知名藝術家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兩件1910年代的頭像雕塑(為負責人收藏,只展不賣),接著在展區中可見到以色列、德、韓、美國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內容相當多樣化。而作品也引起許多買家的興趣與支持,如在開幕時一件定價42萬港幣李在孝的大型椅子形象的雕塑即已售出,以色列藝術家葛爾斯坦(David Gerstein)色彩鮮豔具動態感的作品也有三件被訂下(價格在15萬港幣之下)。

總體來說,受景氣影響,今年香港國際古玩與藝術博覽會在當代藝術展區的部份無疑受到了衝擊,展區規模縮減,買氣也多受影響,但在其中仍可見展會與部分參展者在香港本地藝術推廣與扶植的用心,此也無形為展會建立起自己的獨特性,而許多新水墨的作品在其中或突破了觀者過往對於水墨繪畫的認知與想像,新一代的藝術家或值得持續關注其未來的發展表現。